11/10/2010

辯論體會:我被另一位評判KO了!

這標題或許有點嘩眾取寵,令人摸不著頭腦。但這確是我今天中午當評判的最大感覺──我被另一位評判KO了!

事緣今天應邀為港大舍堂辯論賽當評判,辯題是「港府活化工廈政策利多於弊」。正方的論點大致是香港工廠北移,工廈空置率高,形成浪費,且出現消防安全和非法使用問題,因此政府推出活化政策,讓工廈可在符合城規和環保等要求下更改用途,從而達致發展經濟和完善社區規劃兩大利處。反方的論點則大致是贊成活化,但認為有關政策不妥,因為活化重建由發展商主導,割裂地進行,無助社區規劃,又影響現有藝術團體,對六大產業長遠發展無助,最終只有利發展酒店、商廈、商場等。

總括而言,戰情是頗為可觀的,雙方確有針鋒相對:正主說工廈空置,反主駁工廈空置率與商住大廈相若,正一則強調當中不少是非法使用,造成安全問題,反一則反駁安全問題應以執法解決,而非更改土地政策影響現有藝術團體,正二則指藝術不是「大晒」,政府有配套支援,反二則指配套與活化工廈政策無關。雙方台下亦做得不錯,真能跟進台上討論,就藝術、安全、規劃主導權等問題作出狙擊。兩位結辯亦對全場爭拗點有穩妥的總結。

作為辯論員出身的評判,分享評語時我首先讚賞大家辯技不錯,因有針鋒相對而非「輪流演講」;但亦提醒他們說話不算流暢,需要改善。其次我指出雙方各有一個可能致敗的問題:正方的答案往往流於理所當然,總之政府有配套、發展商有承諾便等如問題解決;反方則弱於資料,既然「主打」城市規劃,但卻只是泛泛而談,欠缺令聽眾覺得很值得參考的城市規劃理論或實例。最後我稱讚雙方在針鋒相對的過程中,已把辯題可議之處討論得七七八八,因此只提一點擴闊大家的思考:若說現在的活化政策不好,那麼我們可以有甚麼更好的政策?就以雙方花了不少時間討論的消防安全為例,若沒有活化政策讓整幢工廈更改用途重建,那麼誰願花錢改善消防安全?業主嗎?工廈並無升值潛力吸引他們再投資!租戶嗎?他們就是因財力有限才進駐!政府嗎?納稅人又沒理由資助私人大廈維修──這是值得雙方進深思考的問題。

自問評語是頗用心去想的,內容也不算「行貨」,但想不到我接著便被下一位評判KO了!他開宗明義說:今天的勝方其實是政府,因為大家都只循政府思路去討論。接著他帶大家「解構」所謂的「活化政策」:根本就是土地(賣地)政策,但政府卻想方設法包裝至令大眾可以接受,因此用到「活化」「安全」「規劃」等概念去推銷。他指工廈其實一直也很「活」,雖然工廠北移,但空置率與住宅和商廈相若,因為不同團體早已進駐。正反雙方常提到「非法使用」,但卻沒有深究背後的意義:所謂「非法」是指「並非工業用途」,但何謂工業用途?生產一件產品是工業,為何劇團生產一套話劇又不是工業?因此他認為真正要「活化」的,是大家對工業的看法而不是工廈本身──所以,說到底「活化」只是方便商家買賣土地的政策!至於甚麼安全、城市規劃,一切都只是旁枝。

比賽結束,另一評判由衷讚賞他分析獨到,我亦禁不住問他從事甚麼行業:原來他是拍攝紀錄片的監製,因此常常要「解構」社會問題。他在評語中又提到不明白辯員為甚麼每次發言總要千篇一律地以「主席、評判、友方同學」作開場白,也不明白為甚麼每次答問題前也要言不由衷地「多謝對方的問題」。

沒錯,辯論員不知不覺間都被一些「框框」框住,但我作為評判又何嘗不是?原來自己一坐到評判席上,腦海便會慣性地從辯員辯技、爭拗論點等角度去分析所聽到的東西,到比賽尾聲則會自動在腦海整理一篇期望能提升正反雙方辯論水平的評語──但這次卻讓我這位「資深評判」上了寶貴一課:原來當評判除了機械性地作「辯評」之外,也可盡公民社會一員的責任,為仍然在學的同學「解構」社會現況,擴闊他們的視野,而不是在他們許多許多的學習框框之上再加一個辯論框框。

工廈是否要活化,仍可再辯;但每位辯論人也肯定應該活化!

共勉

蔡聖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