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2011

七一辯論教室

天氣炎熱,從老遠的新界西乘車到銅鑼灣再步行至中環,真是一件很「反智」的事。但有感林局長這幾星期再三使用不合邏輯的講法去推銷替補機制,使我也無法不作出一個不合邏輯的決定。

局長的邏輯謬誤

自問政治立場屬於理性,我接受政治現實,政府/建制派有權強行通過一些他們喜歡的政策,我卑微的願望只是請求官員有點良知,不要歪理直陳,教壞細路。個人認為林局長這次犯了幾個謬誤,是我作為一位辯論愛好者,平日必會指正學弟學妹的:

一、偷換概念:上次補選投票率低=市民支持以替補取代補選
上次補選投票率偏低,沒錯證明大部分人不支持上次補選,但不支持上次補選,為何就等如接受替補?要處理所謂「濫用補選」問題,至少也有四五種不同做法。昨晚我拒絕吃一個橙,不等如以後一定要吃蘋果。事實上過去舉行過多次補選,投票率也很高(例如陳方安生vs葉劉淑儀一次),按林局長的思路,這也可以證明補選本身得到廣大市民支持。

二、斷章取義:引用外國例子,指歐洲不少國家也有替補機制
辯論界大前輩馬嶽博士早已撰文清楚指出那些例子全是斷章取義:別國是同名單替補,不是最大餘額替補(原文見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1350.html)。林局長引用外國例子時只用對自己有利的「殼」,卻隱瞞對自己不利的「餡」,若非學識有限,便是存心誤導。

三、前後矛盾:堅持最大餘額替補是最好方案,最後卻承認同名單替補其實更好
面對各界質疑方案,林局長一直堅持最大餘額替補合符比例代表精神,說甚麼落敗者也有民意支持、同名單替補者反而無選民支持基礎云云。但最後又一百八十度轉變,說同名單替補合理,應予採用。這是否證明林局長之前思慮不周,胡說八道?

局長的程序謬誤

以上三項是邏輯上的謬誤,但也不及以下這項嚴重,牽涉程序公義問題:本來「實牙實齒」的方案,到頭來竟可一百八十度修改,正正顯示方案需要更詳細的討論。老實說,我並非完全反對同名單替補的方案,因為不同方案各有利弊,最重要的是社會要有討論,而非快刀斬亂麻──選舉可是莊嚴的事。

現在林局長的做法,仿似在一場辯論比賽前,主辦單位告訴作為評判的小弟:「蔡生,其實今天的正方是三屆冠軍,兩隊過去已碰頭多次,每次都是正方獲勝,現場大部分觀眾都支持正方。既然大家都貴人事忙,大會又想節省活動開支,不如這場比賽就不打了,請蔡生和另外兩位評判直接商討賽果吧!」這就是林局長處理替補機制的最大問題。

動情vs說理

談完替補的問題,也想談談七一那天其他與辯論有關的觀察。當日起步前有新來港人士上台發言,但我即時聽到同行友人和身邊的陌生路人對其言論頗有微言。她不斷強調新來港婦女與香港男士合法結婚,雖未居港七年,但也應「有權」獲得六千元,並說外國對移民有很好的福利支援,香港卻沒有云云。但我聽到附近人士的反應是:沒錯你是合法結婚,但卻沒有人迫你跟港人結婚,既然你是自願嫁到香港,就沒理由「奉旨」要其他香港人幫助你、照顧你。

當然,我明白那位新來港人士是真心相信自己擁有該些權利,因此我口講我心。但從一個公開演講場合、期望爭取別人認同的角度而言,我想大家也要思考一下「說話策略」。當你不斷強調「權利」「權利」,這正是聽眾最不認同的:牽涉資源分配的權利,需由社會大眾界定,有些資源「俾你係人情,唔俾你係道理」。處理「情」的問題,正確方法應是「動之以情」:分享一下新移民婦女也為港人承擔了很多低薪的厭惡性工作,例如在大清早清潔街道、在後巷蹲著洗碗碟、在豪宅地盤搬泥頭等等;另外,不少被標籤為懶惰的新移民婦女其實也想自力更生,但社會上缺乏託兒服務,令她們外出工作便要獨留子女在家,因此左右為難……若多分享這些「情」,我相信應該會有更多聽眾認同要給予他們多一些支援甚至權利。

我想這正是學弟學妹辯論時要留意的地方:不少辯題都是情理之爭,若你站在「動情」一方,卻以「說理」方法去解釋,必定事倍功半。唯有「說理」者「說理」,「動情」者「動情」,這樣才能水到渠成。當然,情理之爭也有其他需要留意的地方,多年前曾寫一文分享,見:www.speakerhome.org/war014.htm

魅力vs「到point」

最後多提一個觀察。「散步」期間觀察到不同團體的街站,當中人民力量、社民連、香港人網的街站明顯較熱鬧。無他,講員有魅力,說話技巧高超,有感情、有動作、抑揚頓挫、談笑風生。至於民主黨、公民黨、環保觸覺等街站,遊行人士大都「掂行掂過」,沒辦法,講員長篇大論地說話,真的很難吸引人注意。

但有一個街站,我認為辯論員絕對可以學習,就是人權監察。老實說,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絕非黃毓民和長毛那種魅力型講員,但其街站反應不俗,原因是他說話「到point」,當日他只是不斷重覆一點:「國民教育冇教的,可在這裡索取!國民教育冇教的,可在這裡索取!」結果就憑這個簡短清晰的主題,吸引到不少人流。這正顯出「到point」的重要:好的辯論員/演說者有兩類,一類是黃毓民和長毛那種天生的,另一類則是台風平平無奇,但卻懂得掌握議題關鍵和聽眾期望。我想我們大都不是前一類,那麼我們就要努力學當後一類了!

七一遊行,原來也是一個辯論教室。

蔡聖龍
 

7/02/2011

未來民主路

早前「的起心肝」寫了一篇書介,令我有動力「好事成雙」。加上七一氣氛帶動,因此決定介紹一本書──《未來民主路》。


此書已出版兩年,內容來自O八年一系列由出版社主辦的民主講座。自問也算愛書人,選購書籍也有點心得:第一當然是要被該書主題吸引,但更關鍵的其實是該書目錄,一個清楚的目錄能反映該書結構,若各章分題能有系統地闡述全書主題,這就是一本值得購買的書。當然,正式購買前還要翻一翻各章內容,確定內容對應分題,若是便可放心掏出腰包了。


《未來民主路》的各章內容由十多位研究民主或參與民主的學術人、新聞人、政治人所寫/所講,涵蓋民主的不同課題,例如:


(1)民主的本質
(2)民主的發展進程
(3)民主與經濟/自由/人權/選舉等不同元素的衝突與關連
(4)各地民主(由歐美到台灣)的狀況
(5)香港自身的民主路


十多位作者/講者各有不同政治立場:有支持民主的,有傾向保守的,有抽離中立的,讀者透過此書正可了解不同立場人士如何思考民主這課題。


當然,學術界或許有更多深入分析民主的書籍,但我認為此書深入淺出,光譜廣闊,因此很值得普羅讀書人和有興趣多認識民主概念的同學閱讀。而對辯界學弟學妹而言,此書除了有助我們處理政治辯題,特別是「普選特首利多於弊」、「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應予取消」、「香港應於二OXX年實行全面普選」等熱門辯題外,還有一點啟發就是──結構。


一本好書,有一個好結構,讓讀者清楚易明。同樣,一篇好辯辭,也應有一個好結構,讓聽眾易於理解。有時當評判,發覺一些辯員能讓我留下較深印象,往往就是因為他的論點有架構,點與點之間有清晰的指示語句(或稱sign post)讓我明白某論點的重要性,以及兩個論點之間的關連等等。打個比喻:鮑魚原隻上碟,清清楚楚,食客當然垂涎;若切粒炒飯,無疑仍是鮑魚,但禾稈蓋珍珠,價值便大減!


好的辯員,在離座步向咪前的十秒,心裡應已知道自己論點的架構,例如先用半分鐘針對對方定義進行反駁,之後指出對方的主要論點是民意和資源,逐一反駁一分鐘,最後則以半分鐘時間質問對方為何不採納另一較佳方案……心中有框架,內容自然交代得更清楚,評判也自然容易接收。


欠經驗的辯員,其實也是講這些論點,但因說不出前文後理,只能想起哪點便說那點,沒有sign post,沒有分段,甚至論點「反覆」,明明一開始解釋了定義,之後轉講民意,但說了幾句又忽然談回定義……結果就成了「鮑魚炒飯」,要評判自行在一堆說話中「砌出」鮑魚!


大家平時練習,不妨多嘗試以清晰的架構準備鮑魚,避免在比賽時將鮑魚切粒吧!


共勉!


蔡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