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2011

未來民主路

早前「的起心肝」寫了一篇書介,令我有動力「好事成雙」。加上七一氣氛帶動,因此決定介紹一本書──《未來民主路》。


此書已出版兩年,內容來自O八年一系列由出版社主辦的民主講座。自問也算愛書人,選購書籍也有點心得:第一當然是要被該書主題吸引,但更關鍵的其實是該書目錄,一個清楚的目錄能反映該書結構,若各章分題能有系統地闡述全書主題,這就是一本值得購買的書。當然,正式購買前還要翻一翻各章內容,確定內容對應分題,若是便可放心掏出腰包了。


《未來民主路》的各章內容由十多位研究民主或參與民主的學術人、新聞人、政治人所寫/所講,涵蓋民主的不同課題,例如:


(1)民主的本質
(2)民主的發展進程
(3)民主與經濟/自由/人權/選舉等不同元素的衝突與關連
(4)各地民主(由歐美到台灣)的狀況
(5)香港自身的民主路


十多位作者/講者各有不同政治立場:有支持民主的,有傾向保守的,有抽離中立的,讀者透過此書正可了解不同立場人士如何思考民主這課題。


當然,學術界或許有更多深入分析民主的書籍,但我認為此書深入淺出,光譜廣闊,因此很值得普羅讀書人和有興趣多認識民主概念的同學閱讀。而對辯界學弟學妹而言,此書除了有助我們處理政治辯題,特別是「普選特首利多於弊」、「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應予取消」、「香港應於二OXX年實行全面普選」等熱門辯題外,還有一點啟發就是──結構。


一本好書,有一個好結構,讓讀者清楚易明。同樣,一篇好辯辭,也應有一個好結構,讓聽眾易於理解。有時當評判,發覺一些辯員能讓我留下較深印象,往往就是因為他的論點有架構,點與點之間有清晰的指示語句(或稱sign post)讓我明白某論點的重要性,以及兩個論點之間的關連等等。打個比喻:鮑魚原隻上碟,清清楚楚,食客當然垂涎;若切粒炒飯,無疑仍是鮑魚,但禾稈蓋珍珠,價值便大減!


好的辯員,在離座步向咪前的十秒,心裡應已知道自己論點的架構,例如先用半分鐘針對對方定義進行反駁,之後指出對方的主要論點是民意和資源,逐一反駁一分鐘,最後則以半分鐘時間質問對方為何不採納另一較佳方案……心中有框架,內容自然交代得更清楚,評判也自然容易接收。


欠經驗的辯員,其實也是講這些論點,但因說不出前文後理,只能想起哪點便說那點,沒有sign post,沒有分段,甚至論點「反覆」,明明一開始解釋了定義,之後轉講民意,但說了幾句又忽然談回定義……結果就成了「鮑魚炒飯」,要評判自行在一堆說話中「砌出」鮑魚!


大家平時練習,不妨多嘗試以清晰的架構準備鮑魚,避免在比賽時將鮑魚切粒吧!


共勉!


蔡聖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