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2010

「真心」辯論

不知大家認為辯論是甚麼?是一場學習?是一場求勝的比賽?是一場友誼第一的活動?還是……

感謝屯門傑生會邀請擔任評判,唯因決賽日評判眾多,未能上台分享自己對四隊同學的意見,故以文字記下,望四隊同學有緣讀到以作參考,也期望其他同學間接得到啟迪。

總結兩場比賽的最大反思和感受是:何謂「真心」辯論?是你明明不認同抽到的站方、不太明白自己的論點,也「真心」演好你正方/反方的角色?還是「我口講我心」,「真心」講出自己所認同、所明白的論點?

季軍戰和決賽的辯題,都是政治辯題。或許辯題超出了中學生平日學習和接觸的範圍,因此同學們辯得有點「吃力」:表面上辯得很激烈,但實際上我不覺得雙方明白對方──甚至自己──所講的內容。

季軍賽:谷歌全面撤出中國是明智決定
正方譚伯羽 3:4負 反方崇真

我認為戰情頗一面倒,反方從主辯環節開始已佔先,所以知道賽果如此接近時,我也有點詫異。個人認為正方不足之處有二:

一、論點不夠全面

這辯題包含普世價值和商業運作兩個分析向度,但正方主打前者,忽略後者,令自己的論點變得狹窄:表面上有「三贏」論點,一是全人類贏普世價值,二是中國網民贏良心,三是谷歌贏商譽,但其實全都建基「民主自由」這個立足點。誠如馬嶽教授在評語時指出,商業機構除了如反方所言向股東負責,也應向顧客負責,例如拒絕交出他們的電郵資料──這是正方可合理發揮的論點。當辯題包括兩個層面,但你只講其一層面而又講得不特別深入,便很難在內容上得到高分。

二、技術有待磨練

正方同學很年輕,試咪環節已看出他們經驗不足:大會一開始出現一個罕見失誤,忘了擺放咪架到台中央,結果正方主辯試咪後,獲大會邀請再於台中央多試一次,怎料他的試咪內容竟與之前一模一樣──明顯是背稿,令台下觀眾不禁笑了出來。無疑這個雙重試咪是「百年一遇」的意外,但這正反映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辯員是否「我口講我心」?當然,正方主辯連「試咪稿」也預先寫好,絕對值得稱讚;但另一方面,作為評判,我不免有疑問:同學上台辯論,是否只是一連串預設好的步驟/程序?

當然上述情況不會影響分數。但到正式比賽,正方面對反方的嚴重漏洞,例如三番四次指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也有管制和審查互聯網,起初正方不太理會,到後來便指出兩者不同,但卻沒解釋如何不同。其實正方要反駁這種歪理,其一方法是反問對方:你們是否認為劉曉波等如拉登?譚作人追查豆腐渣等如阿蓋達策劃九一一?另外,面對反方多番指谷歌股價在宣佈撤出中國後大跌6%,證明撤出並不明智,正方原來有另一數字顯示谷歌股價後來已回升,但他們竟在後場才提出這數字!如此有力的論點沒及早提出,令他們一直處於被動。

因此,正方在論點不全面、技巧又不足的情況下,落敗十分正常。但是,細心一想,反方失去三票也不無道理,因為評判的確有權直接就反方提出的錯誤論點給予低分:外國的管制範圍是暴力/恐襲,但中國的管制範圍則是言論/政見,這是非常明顯的分別。聽了反方三番四次重覆這個立場,我心裡的疑問是:反方是真的不明白當中分別?還是因為「戰術需要」、為了「演好」反方角色已故意混淆?甚至指為「偏例」(指內地審查互聯網六四等政治資訊是偏例)?而當反方結辯在最後階段忽然說了句「國家審查言論確實可恥」之類的話,我就更加奇怪:反方花了九成時間按中央立場去解釋互聯網審查沒問題,怎麼忽然犯下這個前後矛盾的辯論大忌?究竟哪一套才是反方的真心話?是認同審查六四?還是認同審查可恥?

或許,雙方都很努力在比賽中「演好」自己的角色:正方努力扮演「人權鬥士」,反方則努力扮演「中央發言人」,因此他們所講的都只是「對白」,並非自己真心認同的理念。

是場比賽的反方,正如馬嶽教授指出,可以有另一種打法。他們的二副曾反問正方:「谷歌留在中國,會否比撤出中國爭取到更多人權進展 ?」若反方真心認同「審查可恥」,二副的問題其實可以發展成反方的主線,他們不一定要飾演「中央發言人」這個角色。

同樣,正方也一樣,表面上他們是「人權鬥士」,但他們平日是否真有關心維權人士?主辯說:「中國人民被打壓,劉曉波和譚作人都因煽動顛覆國家而被囚十年以上。」若我有時間給予評語,我會嘗試問正方同學:譚作人被判刑多少年?我很希望他們回答「五年」,這證明他們只是一時口快說錯。但若不懂回答或答錯,便證明他們過去並不真正留意或關心劉曉波和譚作人,兩人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證立辯題需要用到的「例子」,甚至只是用來高喊兩聲的「口號」。

辯論,其一目的是讓我們關心社會。若我們真的認同劉曉波和譚作人,一些關於他們的資料,沒理由會搞錯。但若大家不認同或不識識劉曉波和譚作人,我們又為何要在辯論時提到他們呢?這就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辯論是學習?遊戲?還是真心對話?

當然,這番話對中學生來說或許有點沉重,大家只是初踏辯場的同學,辯論經驗固然少,而對世事亦在摸索階段,或許家中有位親中老父、學校有位泛民老師,因此自己仍未有堅實的政治取向,所以「辯論」時根本不可能「真心對話」──但作為一個看了辯論比賽十多年的人,以上確實是我一點「真心」感受。若大家覺得這大段說話很「深」,不要緊,你只要看明以下這句便可以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在於「我口講我心」,辯員不必演戲;總之你明白甚麼、認同甚麼,你就「真心」講出來,這就是最好看的辯論。


決賽:港人以激進手法表達訴求對香港政治發展利多於弊
正方梁球琚 4:3勝 反方迦密柏雨

上文很長,以下會盡量精簡一點,畢竟我的觀感也一樣:雙方都非「我口講我心」。大家其實都不太明白自己的真正立場,因此講得相當零散,更遑論要拆解對手。

無疑這場比賽的戰情很緊湊,我給予雙方的分數非常接近。但正如馬嶽教授指出:一開始雙方對「激進」的定義已經不同,往後都只按自己的定義去解說。因此,雙方表面上唇槍舌劍,但實際上沒有短兵相接,戰局發展下去有點混亂,雙方不斷窮舉事例,無人能有系統地分析敵我異同。最能印證這講法的是雙方主辯的表現:兩位同學在開辯時都表現不錯,但經過大半小時的討論,總結時內容再無突破,更連結構也欠奉──換句話說,整場比賽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開辯,往後的比賽徒然緊張,並不精彩。

正方能夠險勝,我認為結構稍勝或許是原因:主辯提出政治學者就政治發展的三個衡量標,再將香港處境逐一代入。一副二副雖已陷入混戰,但前者歸納了反方兩個假設:激進=暴力,激進=不能與溫和並存;後者亦歸納了反方兩個主要立場:激進=阻礙民主,激進=惡性循環。 在混戰中,這些小小的「標誌桿」,相對上有助減低評判的混亂感。若再打一次,正方希望贏得清脆一點,或可考慮策略上及早交代激進和溫和的關係,而非在後場才零星落索地點出,例如:甚麼時候要溫和?甚麼時候要激進?激進有何升級步驟?激進有何界線和條件?我相信及早交代對激進策略的全盤想法,有助避免往後混戰,使有責任證立辯題的正方獲得優勢──有辯論經驗的朋友都明白,若一場辯論陷於混戰,反方其實是有利的。

不過,這場的反方最終落敗,其一原因可能與辯員超時加上說了英文字共減10分有關。但撇除此點,我相信反方舉出不少「奇怪」例子也是問題:反方因應「戰術需要」,將「激進」定義為暴力,這還勉強可以理解;但以銷售稅和小班教學說明溫和有效、將反高鐵等同激進、反高鐵行動無法阻止立法會通過高鐵撥款證明激進無用、八十後自言不及紅衫軍激進證明八十後想法有問題……當中的推論似乎過分簡化,令評判很難在內容分上給予高分。

賽果雖已塵埃落定,但部分同學來年應會繼續參與辯論。在此恭賀勝方之餘,也勉勵他們要繼續努力,不要因贏得冠軍而自滿,畢竟對方若非扣掉10分,勝負或需改寫;反方也不要因一票飲恨和扣分問題而心感不忿,畢竟內容上確有可改善空間。

共勉!

蔡聖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