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007

自由盃中學組初賽賽果及預告

2006-2007自由盃中學辯論邀請賽 - 初賽

日期: 07年2月24日星期六
第一場對賽: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正) 對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反)
辯題: 興建賭場對香港發展利多於弊
賽果: 1 比 2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勝)
最佳辯論員: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結辯曾鳳婷同學

第二場對賽: 拔萃女書院(正) 對 迦密柏雨中學(反)
辯題: 港府應立法規管傳媒採方手法
賽果: 0 比 3 迦密柏雨中學 (勝)
最佳辯論員: 迦密柏雨中學 第一副辯 曾梓銘同學

日期: 07年2月25日星期日
第三場對賽: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正) 對 拔萃男書院(反)
辯題: 港府應開徵垃圾處理費
賽果: 1 比 2 拔萃男書院 (勝)
最佳辯論員: 拔萃男書院 第二副辯 陸澍同學

第四場對賽: 喇沙書院(正) 對 皇仁書院(反)
辯題: 港府應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
賽果: 2 比 1 喇沙書院 (勝)
最佳辯論員: 結辯 皇仁書院 結辯李熾霖同學

+++

『自由盃』中學辯論比賽 - 初賽

日期: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地點:拔萃男書院(Lecture Hall)

第五場:荃灣官立中學 (正) 對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反)
辯題: 港府應開徵膠袋稅
開始時間:下午2時

第六場:元朗公立中學 (正) 對 恆生商學書院 (反)
辯題: 香港輸入外勞利多於弊
開始時間:下午4時

2/16/2007

豬年比賽預告

大專盃初賽已近尾聲,今年終於出現新局面,中大、港大再次打入四強,與仁大同以兩戰兩勝得五票失一票的成績出線。(中大3:0贏嶺大, 2:1贏科大、港大3:0贏理大, 2:1贏浸大、仁大3:0贏城大, 2:1贏理大)

三月四日的最後一天初賽,將由四支首戰失利的隊伍對賽:浸大對城大,科大對教院。四隊中只有一隊能夠出線,而一勝一負得三票失三票的上屆冠軍嶺大亦未絕望,形勢之緊湊屬近年罕見。下表列出各隊的出線形勢:




另外,自由盃大專組及中學組亦即將開始:

中學組:

日期: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地點:協恩中學(金禧樓三樓地理室)
第一場 (下午2時)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對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第二場 (下午4時)拔萃女書院 對 迦密柏雨中學

日期: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地點:協恩中學(金禧樓三樓地理室)
第一場 (下午2時)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 對 拔萃男書院
第二場 (下午4時)皇仁書院 對喇沙書院

日期: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地點:拔萃男書院(Lecture Hall)
第一場 (下午2時)荃灣官立中學 對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第二場 (下午4時)恆生商學書院 對 元朗公立中學

日期: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地點: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學生活動室)
第一場 (下午2時)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對 德蘭中學
第二場 (下午4時)協恩中學 對 聖羅撒書院

大專組:

日期: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 (待定)
第一場 (下午2時)香港樹仁大學 對 香港浸會大學
第二場 (下午4時)香港大學 對 嶺南大學

日期: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地點:嶺南大學 (待定)
第一場 (下午2時)香港科技大學 對 香港教育學院
第二場 (下午4時)香港理工大學 對 香港中文大學

2/14/2007

男女大不同

書名:男女大不同
作者:John Gray
出版:台北生命潛能
頁數:360

趁情人節來臨,跟大家分享《男女大不同》這本書。此書是男女心理學的經典,雖然理論上是寫給成年人看,但在這個結婚愈來愈遲、拍拖卻愈來愈早的年代,若年輕人在成年後才讀到這本書,可能已在愛情路上走了不少冤枉路。我想,瀏覽思辯居的大部分應是年輕人吧?若大家能早點認識一些男女溝通之道,或者有助減少情場的傷亡數字吧?

男女有別

《男女大不同》出版逾十年,再版無數,近年推出的簡體字版,書名直譯自英文:《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葛瑞以「來自不同星球」來比喻男人和女人思想模式的分別,真的活靈活現。葛瑞在書中指出男女之別至少有以下八項:

男人的存在意義:能力和成就
女人的存在意義:感覺和關係

男人需要信任、感激、肯定
女人需要關心、寵愛、安慰

男人因解決問題而高興
女人因講出問題而高興

男人因被需要而高興
女人因被關愛而高興

男人不開心時喜歡躲在「洞穴」
女人不開心時喜歡找人傾訴

男人不喜歡女人擔心他
女人卻喜歡男人擔心她

男人需要空間
女人需要了解

男人著眼於自己有否為女人做一件大事(重質)
女人著眼於男人有否為自己做很多小事(重量)

男女之間很多衝突,很多時就是因為彼此不了解上述的分別:男人常以男人的思維去回應女人的問題,女人又常以女人的思維去回應男人的問題,結果便「火星撞地球」──小事變大事、大事變出事!

爭執典型

最典型的情況是:女人向男人訴苦,男人便經常犯了以下的「死罪」:

死罪一
否定女人的感覺:「沒甚麼大不了吧!」

死罪二
只顧冷靜地分析問題和提供解決方法:「妳這樣這樣做便可以了。」

死罪三
企圖解釋女人的想法有何錯誤:「妳不該這樣想,實情是這樣這樣。」

葛瑞指女人著重的其實是被關心、被安慰,故此男人要做的很簡單,就是細心聆聽,而不是跟女人爭論「感覺」──即使你的分析百分百正確,但這不是女人所需要的。

葛瑞又列出男女吵架的典型步驟:

step 1: 女人表達對某件事的不滿
step 2: 男人解釋女人不應對該件事有不滿
step 3: 女人對不被認同而不滿(不滿的對象由那件事變成不被認同)
step 4: 男人對女人不贊成他的見解而不滿
step 5: 女人對男人不滿!(不滿的對象轉到男人,吵架正式開始!)

潛在台詞

葛瑞又提醒男人應了解女人那套獨特的金星語言,透過正確的解讀以免出現爭執,例如女人說:「我們從沒開開心心去遊玩!」一般男人會立即反駁:「我們上星期不是開開心心地去了遊玩嗎?」但其實女人心裡想說的是:「我們何時可以一起再去遊玩?」當男人明白女人真正想問的原來是這個問題,便會明白自己那個百分百正確的答案為何會令女人大發雷霆。

又例如女人說:「我發覺你一點也不愛我!」男人一般會反駁:「我不愛你怎會和你在一起?」但原來女人的意思是:「你可以抱抱我、關心我嗎?」所以,男人正確的反應不是要理性地分析自己是否愛對方,而是要感性地安慰對方:「你是否不開心?請告訴我,我願意聽!」

面對低潮

另外,葛瑞亦分析指男人和女人這兩類「來自不同星球」的人,對低潮的處理方法截然不同,這正是情侶或夫婦間經常產生誤會的原因:原來男人不開心時,喜歡躲在「洞穴」;而女人則相反,希望找人傾訴、希望有人關心。故此,當男人因不開心而獨處時,女人便會傾向用追問、關心的方法去回應──因為這是她自己希望得到的回應,但這卻偏偏使男人更不開心,更加想躲在「洞穴」,而女人便會因此誤會男人不再愛她,因為他在不開心時竟然不需要她!

葛瑞指出,女人愈是走進洞穴找男人,男人便愈不願意走出來,因此女人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任由男人躲在洞穴,一段時間後男人自然會走出來,雙方關係便會回復正常,甚至因為經過安靜而變得更佳。

但在女人不開心時,男人切忌將自己最喜歡的「洞穴」提供給女人!以為讓女人自己安靜一下便可以!女人需要的是關心和安慰,女人之間喜歡互相傾訴,她們習慣了愛是不必要求的。對於男人的無動於衷,女人起初會等,但當一直等而男人仍無回應時,情緒便會爆發出來。對男人而言這是不可理喻的,因為女人一直沒有提出要求,他一直以為自己做得很好,所以大家相安無事,他不明白女人為何「一時一樣」。

男女死穴

葛瑞又指,女人的情緒像波浪:有時女人訴苦,即使男人成功開解了,但一個月後,女人又會訴說同樣的苦,這樣便會令男人很困惑:「我不是已為她解決了問題嗎?她為何又為同樣的問題煩惱?」於是男人便會開始失去成就感;有時女人更會因一些小事而在言語上否定男人過往所做的一切,男人往往因此感到沮喪,覺得自己過往做得那麼好都不被女人感激,一切努力都是徒然。其實女人的波浪狀態是正常現象,男人只要明白這點,每次都保持願意聆聽的態度,女人一段時間自然會回到波浪的頂鋒(當然不久後她又會落到波浪低谷)。

而女人亦要明白,男人最怕的就是自己不夠好,因此女人要學習勒住自己的舌頭,不要事事糾正男人,即使要指出男人的錯誤,也切忌用命令的語氣:「你不應該不理我!」正確的態度應是帶著請求語氣、並給予成就感:「如果你願意理會我,我將會很高興。」

葛瑞在尾聲時提醒讀者,在男女溝通的問題上,很多時男人會覺得是「她的」問題,而女人則覺得是「他的」問題;葛瑞指,當男女雙方省覺到男女溝通其實是「他們的」問題時,便是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在此謹祝各位:與你已出現或尚未出現的另一半──好好戀愛!

蔡聖龍
  

2/06/2007

謝謝回應

有相熟辯友回應我上篇文章:

「香港推行的學券, 是偽學券; 佛利民主張的學券, 是因為社會既要資助教育(大概因為政府資助教育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公平社會, 讓窮人的小孩子也能夠接受教育), 又要讓巿場在教育界也發揮其力量...所以學券的出現, 是希望讓家長為其子女選擇合適的教育服務; if "dinosaur" or "astronaut" are appropriate for a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t should be solely judged by the guardians, which are entitled to choices for their children under our legal system. 那些過份的監管, 是因為特區政府所推行的是一個四不像的學券制...要學券制發揮其功能, 我們需要的是零監管...」

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的確,若推出正宗的學券制,理論上幼稚園的彈性應不會減少(甚至應會增加);但香港推行「學券制」反令幼稚園失去彈性,很可能因為那是「偽學券制」!

:P

蔡聖龍

2/04/2007

博奕與辯論

賽事:港大舍堂盃準決賽
賽果:孫志新堂(正) 1:4負 聖約翰學院(反)
辯題:本港應推行學券制

個人認為,若正方調整一下策略,應可扭轉一比四的劣勢。事實上正方一開始便處於下風,因為論點「老生常談」:家長選擇增加、教學質素提升、師資改善、透明度提高……當中第二三四點基本上是同一點,而且都依存於第一點。於是反方大條道理提出學券制扭曲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在殺校陰霾下,學校將被迫以短視但效果明顯的催谷方法去做出成績以吸引家長和學生。

但到自由辯論,正方形勢便有明顯改善,因為他們開始掌握到反擊點:既然反方也贊成政府資助幼兒教育,若不贊成家長有分參與的學券制,是否所有資助都由官僚分派?面對此一問題,反方當然不敢答「是」,於是他們被迫花上不少唇舌去解釋如何「似是而非」,因而氣勢驟減。可幸反方前場分數贏得夠多,加上四位辯員實力平均,故最後也力保勝果。

策略的博奕

個人認為,正方之敗,在於策略上選了「守勢」,一開局便失了先機。曾在題為〈比較〉的文章指出,有些辯題表面是實然辯題,但其實是比較辯題,這次的「本港應推行學券制」正是一例:表面是應然辯題,正方要舉出學券制的優點、證明學券制為甚麼應該實施,但其實這也可以是一條比較辯題──在大家都同意政府應資助教育的前提下,正方要證明的是學券制比政府直資或其他津貼方式更好──因此不一定要證明學券制「特別好」,只要指出其他方式不及學券制好便可。

是場正方用前一種策略,因此其中一個論點是:「唯有家長才知道子女需要甚麼,學券制正可反映家長意見,因此最好!」孫子兵法有云,必攻不守。俗語也云,久守必失。當你不斷說學券制好、學券制好,對方自然有權不斷提出質疑,而你便有責任去不斷解釋。

但若採用後一種策略,正方論點便可修正為:「為甚麼我們不讓家長選擇,而要讓政府決定我們的教育方向?」這種比較主要是以一個非學券制的資助方案「套住」對手,好讓我方有目標可攻,迫對手也要作出解釋(例如他們是否贊成由政府操控資助?若否,他們如何設計一個不受政府操控的資助模式?)避免我方處於全場捱打的局面。

當然,兩種策略本身也有取捨考慮:前一種的優點是簡單,只要狂數學券制的好處便成,但弊處是當學券制並非無懈可擊時,便會不斷遭到質疑。後一種好處是不用證明學券制「完美」,並有更多機會以反問攻擊對手,但弊處卻是主線較為複雜,且要做更多資料搜集:何謂非牟利幼稚園?私立幼稚園?津貼幼稚園?私校?津中?津小?直資中學?國際學校?教資會撥款?唯有掌握這些概念,才能做出有意義的比較。

上述的策略考慮,就是博奕:我方選擇不同策略,固然對對方造成不同影響,而對方因此所作的回應,又反過來影響著我方的勝算。因此,辯論隊取捨策略時,應有博奕的思維,考量敵我形勢──敵我各自有何強弱、某種策略將使戰局如何推演──而非閉門造車設計一條自以為「無敵」的主線。

論點的博奕

除了商定策略,博奕論(Game Theory)亦有助拆解一些「口同鼻拗」的論點。例如是場正方在自由辯論搶回氣勢,主要是因為反方在反對學券制的同時,又不敢以政府作為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答案,於是多次表示「只要政府制定良好制度監管好幼稚園,家長自會為子女作最好的選擇。」正方聰明地找著這一點,質疑反方一方面說家長懂得作最好選擇,一方面又不准家長透過學券選擇──反方頓時進退失據。

雖然反方在這一點上被正方「食住」,但其實我不同意正方由「家長懂得甚麼是最好」推出「應實施學券制讓家長決定教育方向」的結論。正方的推論其實源於自由經濟學說中的一個基本假設:當每個人為自身爭取最大的利益,便會為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無形之手」。但對博奕論有所認識的話,便知道「無形之手」的假設在某些情況下並不成立。

博奕理論的入門第一課是「囚徒困境」:兩個重犯被分開囚禁,若大家都供出對方,便會各被判囚十年。但若大家都保持緘默,由於證據不足,他們只會被控以較輕微的罪行,各判囚一年。但若其中一個供出對方而另一個保持緘默,招供的便可當特赦證人獲釋,緘默的則要重判十五年。

理論上兩人一同緘默的話,結果將是最理想的;但博奕論卻指兩人最後都會招供,因為兩人各自考量時,會計算到招的後果是面對零至十年刑期,不招的後果是面對一至十五年刑期,故此為安全計,任何一個囚犯最理性的選擇都是招供!這便使兩人一同落入最差的結局──各判監十年!

教育制度就是這樣的囚徒困境。正方說「家長懂得選擇最好」,反方反駁「家長常把子女送進要串dinosaur和astronaut的幼稚園」,但兩者其實沒有衝突。家長就是因為懂得選擇最好,所以才讓兒子入讀一間要串dinosaur和astronaut的學校!雖然每位家長都明白,大家一同不強迫兒子串dinosaur和astronaut是最好的(愉快學習),但問題是若我的兒子沒串,你的兒子串了,到時我的兒子便會吃大虧(入不到名校)!於是任何理性的家長都會選擇讓兒子串這些深奧生字,結果大家便一同落入最壞的結局──所有四、五歲的小朋友都在鬥串生字!(大家都浪費時間)

換到大學場景,同樣有這樣的囚徒困境。你問任何一位家長:「是否贊成大學取消xx系」?(xx泛指一些冷門但對人類文化甚有貢獻的學系),他們都會答「不」,並大義凜然說這些學系有其存在價值。但若再問他們:「你會鼓勵兒子入讀xx系嗎?」他們卻肯定耍手擰頭──總之要找人讀這些學系,但請不要找我兒子!

所以,這場比賽的正反雙方,表面在「家長是否懂得選擇最好」這一點上刀光劍影,但其實從沒交鋒過,因為正方由始至終沒有論證「家長懂得選擇最好」會為社會帶來最好結局,但反方卻又從未清楚解釋「理性家長」和「最差結局」之間的微妙關係,反過來還不斷受到正方逆襲:「為甚麼家長要小朋友串dinosaur和astronaut?還不是因為那些沒有實行學券制、資源全由政府分派的中小學,定下這些無理的入學測試!」將問題愈來愈遠。

學券的博奕

最後,作為一間微型幼稚園的校董,在討論學券制時我有責任告訴大家:實施學券制不像大家想像那般,使學校更有彈性去爭取家長支持從而擺脫政府操控。實情剛好相反,在幼稚園實施學券制,將使幼稚園接受政府更多監管。

過往沒有學券,幼稚園只要符合政府一些基本辦學要求,便可按各自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去營運。但實施學券制後,政府為免浪費公帑,便在師資、視學、財務和文書記錄等方面對幼稚園作出更嚴格的限制,若有不合要求者便會失去兌換學券的資格,到時普羅家長自然不會選擇這些不能兌換學券的學校(因為兌換不了學券的話,家長便要自掏腰包支付全部學費),故此幼稚園為保有關資格,便要緊跟政府要求去做。

因此,在正式比賽中提出「學券制令幼稚園有更大彈性去爭取家長支持」之類的講法時,辯員必須明白這句話的真正意思不是說幼稚園的彈性在實施學券制後會多於不受資助時,而是說在必須接受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學券制會比其他資助模式令學校多一點彈性。因此,如何將學券制與其他資助模式對立起來(就是上文提及的「比較」策略),對正方分析這條辯題確是十分重要。

蔡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