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06

調查與壓力

不知道各位居友有沒有看《都市日報》的習慣,今天的報紙內就有一則標題為「美國人工作分心 年損失4.5萬億」的新聞( http://www.metrohk.com.hk/print_news.php?newsid=31720 ),相信有閱報習慣的朋友一看相關標題就會估計得到報導所指的損失多數是以「時間就是金錢」這個概念作前題,去推算因為分心浪費了多少時間,從而浪費了多少金錢。

對於這一類的調查/統計數字,雖然是由專業的企業策略諮詢公司所負責做的,但我對此類調查一向有幾個疑惑的。

第一,當中所指出的企業損失是以什麼角度去計算的呢?簡單的工作時間x工資?因分心然後連影響盈業額而帶來損失?當中會否有「滑坡邏輯」的出現呢?
第二,調查中的時間損失是把分心的時間也計算在內,這個計算分心的方法是否合理呢?例如:公司電話響起,可以令人分心;被上級傳召又可以令人分心,這些公事上的分心,也可以計算入公司的損失嗎?筆者記得以前曾看過一些關於電郵/電話/流動寬頻裝置等等的出現,令到我們生活上被打斷/騷擾的次數上升多少百分比的調查,那這些也可以說是令企業損失的因素嗎?只計算事物的負面影響,而計算損失是不是一個公平的計算方法呢?那些事情會不會有機會為公司帶來利益?我們需要以「利減弊的角度」去計算損失嗎?不然的話會否架空了使用某些科技的「必要罪」的問題呢?
第三,經濟學中有所謂的「邊際報酬遞減定律」,但按這類型調查的前設來看,它是完全否定了工作時間內會出現這個定律似的,從而指出某某行為(不是最有效的狀態)會令公司損失多少的論調

其實有時候會想,到底工作時老闆是否會希望員工在工作時間內都全神貫注地做事呢?到時會否又有調查指出員工太專注工作而令到健康出現問題令公司損失多少的調查出現呢?

我認為這類調查不應多做,怎至不做為妙。換個角度,調查一下「打工仔五天工作制為公司帶來多少財富」、「雙糧制令員工為公司帶多幾多的邊際收益」、「輕鬆工作令公司得益多少」等等,多做這類利民的調查應該可以令到香港的社會更加和諧,亦可以令到香港人減少工作壓力,有利營造和諧家庭。

放鬆D啦,老細!學前財爺講一句—「你能賺多少不是你的財富,你能用多少才是你的財富」


張嘉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