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正方要負起論證責任,尤其是上述辯題提及的政策,利處並不特別明顯,反方可隨便數出幾個弊處來淡化,因此正方落敗好像是非戰之罪。但若我們嘗試放下「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方式,也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支持一個政策,其實不只有「支持」和「反對」兩種立場。記得有刊物的影評是以一至五隻眼來評級:
五隻眼代表「一睇再睇」,
四隻眼代表「非睇不可」,
三隻眼代表「值得一睇」,
兩隻眼代表「睇睇無妨」,
一隻眼代表「不睇也罷」。
作為正方要支持一項政策,其實也有五種支持程度:
天下無敵:有關政策十分完善,非實行不可。
成效顯著:有關政策帶來明顯好處,應該推行。
利大於弊:有關政策確有少許漏弊,但從全局著眼,應予推行。
有好過冇:有關政策不能扭轉乾坤,但也是循例要做的事。
可有可無:有關政策不會帶來甚麼壞影響,一試無妨。
正方支持一項政策,不一定要將政策說成「天下無敵」。作為評判,看見上述辯題也理解正方的難處;將心比心,換了是我落場也不可能「化政策為神奇」。因此,我不介意正方無法證明政策「天下無敵」,但我卻會留意正方:
一、能否清楚講明自己對有關政策的支持程度?
二、能否提出相應級別的論據,去支持這立場?
三、在比賽過程中,各辯員能否堅守這立場?
換句話說,若正方時而說「成效顯著」時而說「有好過冇」,又或強把一些只是「利大於弊」的論據說成是「天下無敵」的結論,便不是合格的正方。在我看來,正方即使只能證明政策「有好過冇」,但他們若能舉出對等的論據,並在比賽中貫徹始終,便已合格有餘。
當然,以「可有可無」或「有好過冇」作立場,論證責任雖然較少,但卻較易予人「軟皮蛇」、「講左等如無講」的感覺。因此賽前必須小心衡量自己有多少論據在手,若明明掌握「天下無敵」的論據,便不應以「可有可無」作為立場,以免惹起評判反感。
共勉!
進階篇:「雙管齊下」的迷思
文章寫到這裡,其實已經完結。但因不少正方總愛以「雙管齊下」來化解反方提出的反建議,當中牽涉的問題也與上文有關,因此寫下這篇「進階篇」,希望大家認真留意「雙管齊下」的講法。
不少辯員提出「雙管齊下」時,只是順口溜、說了算。但若我們嚴謹一點地分析,便會發現「雙管齊下」至少可分五種:
唯我獨尊:我的政策很好,你的反建議不影響我,因此可「雙管齊下」。
如虎添翼:我的政策很好,你的反建議使效果更佳,因此可「雙管齊下」。
相輔相承:我的政策和你的反建議是互相配合的,因此要「雙管齊下」。
全賴有你:我的政策不完備,需要你的反建議補足,因此要「雙管齊下」。
反主為客:我的政策可用來補足你的反建議,因此要「雙管齊下」。
明白這五種「雙管齊下」的分別後,同學們便應留心「雙管齊下」不一定與自己選定的正方立場兼容。例如「相輔相承」的雙管齊下,會動搖「天下無敵」的正方立場。因此,若正方在比賽初段沒講清楚自己想怎樣的「雙管齊下」,卻在比賽中段因對手追問而忽然同意「雙管齊下」,除了表面上出現立場倒退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可能動搖了自己一直堅守的立場。因此,賽前必須認真思考清楚是否真的要「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是的話便要決定屬於哪種「雙管齊下」,並留意這種「雙管齊下」跟自己對政策的支持程度是否吻合。
共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