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2006

辯文集:Freakonomics

今次介紹這本書,應已有不少辯友看過。但也不要緊,因我相信沒看過的人總比看過的人多,若透過拙文能鼓勵多幾位辯友翻一翻這本書,誠屬美事。

這本書英文名是Freakonomics,繁體中文本譯為《蘋果橘子經濟學》,但我買的是簡體字本(貪便宜的緣故,只是廿八元 :P),書名直譯為《魔鬼經濟學》。

譯書名的確是一門學問,英文版書名玩的是「freak」和「econmics」兩個詞,簡體字版將「freak」譯為「魔鬼」,是過了一點火位,因為內文雖也提及一些販毒的經濟問題,但作者的中心思想其實是:一些表面「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呈現「那樣」的狀況。因此,個人覺得將之譯為《怪誕經濟學》會更為有趣,也更為準確;事實上這書在二OO五年獲《經濟學人》選為年度推薦好書時,不少互聯網友便為這本當時未有中譯本的書譯了這個名。繁體版將之譯為《蘋果橘子經濟學》,配合封面那個表面是蘋果、切開卻見內裡是橙的「異物」,同樣是想帶出「表面這樣、實在那樣」的意思;個人覺得雖然頗有詩意,但卻略嫌複雜,不夠《怪誕經濟學》來得直接。當然,編輯或者是希望透過「蘋果橘子」這個似飲食書名/植物書名/小說書名多於經濟書名的名字,表達出「表面這樣、實際那樣」的意思吧 :P

我說這書對辯論人有幫助,因為作者利維特不斷從一些另類角度(主要就是經濟角度)去思考一些很普通的日常問題,從而得出「有趣」的發現。其中一個例子是:一間幼稚園為了減少家長接子女放學時遲到的問題,於是採取罰款制度,結果家長遲到情況不跌反升。為甚麼會這樣呢?利維特指背後正是一個經濟問題:家長趕來學校的成本比罰款為高,於是便刻意選擇遲到。原來那些家長以前為怕遲到,會辛辛苦苦從家裡或工作地方趕來接走子女,但當他們發現原來可以用錢解決問題,便寧願繳付罰款也不願「趕頭趕命」來接子女放學。

那麼,學校取消罰款制度便會使情況回復「正常」吧?那又不然,數據顯示學校取消罰款後,家長遲到數字仍踞高不下,為甚麼會這樣呢?利維特指這是由於罰款制度改變了遲到的「不道德性」──家長遲到本來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要老師代為照顧子女,但隨著罰款制度出現,家長覺得欠學校的人情都透過罰款還清了,罰款變相成了「託兒費」,家長不再覺得遲到有甚麼大不了。當這種心理形成後,即使學校把罰款取消,家長也只會覺得「賺了」而不像當初那樣覺得不好意思。

一間幼稚園的一個小小政策,背後原來也大有學問。所以我們辯論時要提出一些建議,又或聽到對手提出一些反建議時,實在應小心思考,因為同學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方案,但那方案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有時更會惡化了問題!

書中還有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有趣之處在於我之前介紹《藍海策略》一書時也提及過──就是紐約的治安問題。《藍》書作者指紐約警察局局長布萊登九十年代上任時採取的「藍海策略」,是使紐約罪案率大幅減低、成功洗脫「罪惡之城」污名的主要原因。但利維特在《魔》書卻又示範了如何從另一角度思考問題:他直言紐約治安改善與布萊登的改革關係不大,真正要歸功的是一項廿年前的政策──七十年代開始實施的墮胎合法化。

利維特在書中列舉不同數據,指各種反罪案法令其實對減低罪案率的作用並不明顯;反而七十年代墮胎合法化後,大量本應成長於貧窮家庭、單親家庭、不良家庭的人沒有來到世上,直接令紐約在九十年代少了一批很有機會成為犯罪分子的居民/流氓,因而間接降低了犯罪率。這個結論確實極具爭議,一來可爭議其比較數據是否準確,利維特的分析是否真的比《藍》書作者更合理,二來可爭議利維特以非道德化的純功能性分析(註)去探討墮胎問題是否合適──事實上其分析結果的確被自由主義者引用為支持墮胎合法化的論據。

從學習辯論的角度而言,不論你是否認同利維特對墮胎的分析,利維特至少提醒了我們要學習多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以為紐約治安問題便只跟紐約治安當局的政策有關。

共勉!

蔡聖龍

(註:嚴格來說,所謂道德分析也可能是一種功能分析,分別只是前者探討的是相對長遠/未必那麼容易看見的功能〔例如人被等級化後出現的社會不穩〕,後者探討的則是相對短期/較易看見的功能〔例如即時的經濟效益〕,歸根究柢兩者可能只是時效有別而非性質有別)

1 則留言:

speakerhome 說...

to raylo,

書中並無明言如何解決, 但個人思考:

1) 要罰款的話, 便不應罰得唔湯唔水, 要罰一個高於家長偷懶成本的價錢.

2) 索性加強道德阻嚇力, 例如不時列出遲到家長及同學名單, 作「善意提醒」, 讓他們乖乖合作.

若有興趣討論, 可來郵speakerhome@hotmail.com